当前位置: 主页 > 咨询中心 > 咨询中心 >

第九章 节能分析

时间:2013-11-17 15:12作者:admin 点击:
  

第九章 节能分析

9.1 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

1、相关法规、文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2)《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28号);
(3)《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方案的通知》(国发【2007】15号);
(4)《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7)《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环保总局令第16号);
(8)《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原国家经贸委令第7号);
(9)《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发改环资【2004】2505号);
(10)《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6号)
2、相关用能、节能标准
(1)《综合能耗计算通则》(GB/T2589-2008) ;
(2)《评价企业合理用电技术导则》GB/T3485-1998 ;
(3)《企业能源审计技术通则》GB/T17166-1997;
(4)《节电措施经济效益计算与评价》GB/T13471-1992 ;
(5)《企业能量平衡通则》GB/T3484-1993;
(6)《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GB17167-2006 ;
(7)《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
(8)《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 ;
(9)《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建科[2005]199 号 ;
(10)《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J19-2003;
(11)《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JGJ144-2004 ;
(12)《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 ;
(13)《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 -50033-2001;
(14)《空调通风系统运行管理规范》GB50365-2005 。

9.2 主要能源消耗状况

9.2.1能源消耗种类
浙江对品服饰有限公司生产工艺主要消耗能源为电力、水、煤等。电力主要用于整个工艺流程中的设备用电、照明用电;水主要用于设备用水、人工饮用和生活用水;煤为车间锅炉蒸汽。
9.2.2能源消耗分析
1、电
本项目经初步初算电力设备及照明安装总容量为10000KW,用电负荷为三级。电气负荷计算,采用需要系数法,生产时间为8小时/天,300天,年耗电量162万kwh。
2、水 
厂区采用城市自来水集中供应,本项目需要生产及生活用水2000吨/月。共需水约2.4万t/a。
3、煤
锅炉蒸汽耗煤200吨/月,年耗煤2400吨。

9.3项目耗能总量分析

项目能源消耗量表
序号 能源种类 实物量 折标煤
计量
单位
数量 折标系数 折标煤(tce) 备注
1 电 力 万 kwh 162 1.229tce/万kwh 199.10 当量值
4.04 tce/万kwh 654.48 等价值
2 新鲜水 万t 2.4 0.0857kgce/t 2.06 等价值
3 t 2400 7.143tce/t 17143.2 当量值/等价值
4 合 计   17342.30 当量值
17799.74 等价值
 

9.4节能措施和效果分析

9.4.1 节能措施
节约和合理利用能源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本项目将从工艺设备、管理等多方面入手,采取各种相应的节能降耗措施,降低能耗物耗,以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本项目在采用节能设备和节能技术、加强管理基础上,实现优质、高产、低耗。本项目具体措施有:
1、工艺设备节能措施
选择先进的工艺生产技术是工业生产节能降耗的基本宗旨。先进的生产技术具有流程短、投资省、消耗低、排污少等优点,可以显著地达到节能效果。
(1)本项目所选用的主要工艺设备都为国内先进设备,具有自动化、智能化等性能优势,在用电等方面的设计上力求产能比的最大化。
(2)应用变频技术使电机运行状态由轻载转变为接近新条件下的额定负荷量,使效率和功率因数提高,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变频技术节电率可达21%。
(3)加强设备、电气维修保养,使设备在最佳状态先运行。
(4)加强维修、操作人员的培训,力求全面掌握设备的使用、操作性能,通过提高设备的产量和产品质量,达到节能的效果。
(5)合理布置工艺平面,工艺流畅,动力设施尽量靠近生产线,减少管道输送能量损失,可以有效地降低能量消耗。
2、总图节能措施
总图设计要考虑提高土地使用率,节约土地资源。在满足安全间距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紧密布置各项建筑和设施,达到节约土地资源,节约材料运输能耗。
合理布置车间设备、理顺工艺流程、区划生产区域,使之物流便捷,有效降低生产中不必要的能耗和费用。
变电站、空压站等公用动力设施的布置尽量接近负荷中心,缩短供配电距离,减少线路损耗。
3、建筑节能措施
(1)本项目建筑应严格实施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做好外饰面、保温、通风、隔热、采光等整体功能性结构节能设计;完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建立建筑节能评价体系。
(2)建筑采用高效保温材料复合的外墙和屋面,采用保温墙体防火、防潮、防裂技术。
(3)建筑采用绿化遮阳、通风散热、反射隔热和相变蓄热技术。完善倒置屋面、架空屋面、种植屋面与反射屋面等技术。
(4)采用节能窗技术,控制窗墙面积比,改善窗户的传热系数和遮阳系数。采用中空玻璃,严格窗框与窗扇、窗框与墙体间的密封。推广窗户遮阳。
(5)厂房建筑强化自然通风,车间屋顶设有气窗或无动力风帽,厂房四周设有高位气窗,尽量减少机械通风排气装置。
(6)厂房建筑强化自然采光设计,屋顶设有条形采光带,维护墙体上采用高、低双层采光窗,节约电能。
(7)厂房及办公楼的墙体、屋面采用轻质砼空心砌块等新型节能保温材料。
(8)门窗的保温隔热性能(传热系数)和空气渗透性能(气密性)指标要达到或高于国家及所在地区的相关标准。
4、节电措施
本项目应当遵守《评价企业合理用电技术导则》(GB/T3485)和《产品电耗定额和管理导则》(GB/T5623)的规定。积极采取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环境允许的节约用电措施,制定节约用电规划和降耗目标,做好节约用电工作。
(1)电力系统尽量采用高压配电,减小回路输电电流耗损;终端配变电站按照用电负荷合理分布,靠近负荷中心,以减少线路损耗。压缩空气采用集中建站、集中供气,减少分散供气所带来的损失及可能对生产造成的影响,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压缩机采用低噪声、高效率新型压缩机,节能并且环保。
(2)电能计量装置设于低压变电站内电源进线侧。
(3)采用高低压混合补偿方式,设置自动投切电力电容器,有效减少变压器的空载电力损耗。采用就地和集中补偿方式进行补偿。380V/220V供电系统补偿装置集中设置于各相应的变配电站内。所有集中无功补偿装置均带自动投切功能。
无功补偿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可调式无功补偿装置,应按无功功率最大需要设计。当负荷变动大时,宜采用集中自动补偿控制装置进行无功补偿;非可调式无功补偿装置,不宜大于网络的最小无功负荷;对距供电点较远的大、中容量连续运行的电气负荷,宜采用就地无功补偿装置。
(1)选用高效低能耗环氧树脂真空浇注干式电力变压器,减少电能损失。与油浸式变压器相比节能40~50%。
(2)生产生活加压泵组,生产给水加压泵组、生活给水加压泵组、生产废水加压泵组和冷却塔风机等功率大、负荷变化较大的用电设备均采用变频调速驱动。
(3)对于长期运转的水泵,选用国际上较先进的节能型水泵,节省运行费用。
5、通风、空调节能措施
(1)空调器和工艺排风机均设置了变频驱动装置,以降低运行能耗。
(2)空调系统均设置自动控制系统,节省能耗。
(3)在生产区采用安装带风机的过滤器(FFU),比传统式的洁净室可节约运行费用。
(4)所有的空调器、风机等均为高效率节能设备
6、润滑节能措施
为实现设备的可靠运行、性能改善、降低摩擦功耗,减少温升、减少磨损、降低润滑剂消耗量从而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提高润滑技术水平是一项重要手段。
设计应该选用具有优良润滑设计的机械设备。工厂应该合理使用优良品种的润滑剂。
润滑系统的运行管理必须按照安全可靠和节约的原则来确定管理方式、方法,制订必要的规章制度、检修规程和操作规范,并要不断通过实验加以改进。
润滑系统要建立技术档案,对其设备、装置和仪表等的保养、维修改造,以及选用或更换润滑剂的日期、牌号、性能和 数量都要作详细记录。
一般设备要定期抽样检查油质的变化情况,对于大型、重点关键设备的润滑应进行状态监测。要按照GB7607、GB7608、GB8028、ZB E01 002和机械设备说明书的要求按质、按时更换润滑剂。更换时,要对润滑系统进行认真的清洗。
7、照明节能措施
车间照明灯具全部采用多路集中控制系统,做到每个区域可独立控制,在车间少量人员作业时可局部照明,减少大面积照明造成的浪费。
灯具以节能型产品金属卤化物光源为主。各种灯具采用节能电感镇流器或电子镇流器、单灯自带补偿,补偿后功率因数达0.90以上;办公及其他辅助设施推荐采用节能日光灯T8。
在满足车间照明度及光色的前提下,减少灯具的数量或灯具的容量,达到节电的目的。照明灯具根据需要采用声控和光控系统,并分区域控制,分工段进行考核,减少大面积照明造成的浪费。
道路照明、户外装置照明,采用光电开关自动控制或集中管理控制。楼梯照明宜用节能声控开关控制。
8、节水措施
(1)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综合利用”的原则,合理配置水资源。做到用水计划到位,节水目标到位,节水措施到位,管水制度到位。
(3)在生活用水方面,大力采用节水技术,推行节水用水器,不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用水器具,安装使用节水型设施或器具。部分废水经处理后,可用于绿化、道路洒水,大大减少用水量。
9.4.2 能源管理措施
1、建立能源管理制度
本项目建成后,拟建立各项能源管理制度,包括:
(1)电力、自来水的能源管理制度;
(2)分产品、分工序、分车间的各项能源定额管理制度;
(3)能源生产管理制度;
(4)能源计量统计制度;
(5)能源计量器具管理制度;
(6)主要用能设备的管理制度;
(7)能源管理部门及人员岗位职责;
(8)能源检查考核及奖惩制度;
(9)能源统计上报及分析制度;
(10)运输工具用能管理制度;
(11)生活用能管理制度。
2、完善节能管理机构
本项目实施后,能源管理机构实行企业、车间和班组三级能源管理体系。
企业设有节能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为企业能源管理工作的领导机构,全面负责日常能源管理的组织、监督、检查和协调工作。各车间的能源管理机构设在生产组,由车间生产组长负责本车间的能源管理工作。由专人负责能源计量器具的管理(配备、使用、检定、校准、维修、报废等)工作,能源计量管理人员需通过相关部门的培训考核、持证上岗,检定、校准和维修人员要具备相应的资质。
加强企业能源消耗原始记录、统计台帐及分析报表制度建设,定期进行能源消耗统计分析和能量平衡分析,完善企业能源消耗统计制度。
车间配备流量计、电度表对水、电、气进行准确计量。建立产品能耗定额考核指标和建立能源消耗统计台帐,对各类统计数据及报表实行电脑网络化管理。按生产周期(班、日、周)及时统计计算出单位产品的各种主要能源消耗量,以此作为企业内部能源消耗考核的主要参数。
采用高新技术成果,加强能源利用的计量统计、实施用能过程控制、监督和科学管理。用能单位应按照《能源计量器具配备与管理导则》国家标准的规定,根据经济运行的需要,在用能设备与系统中,配置能源计量测试和监控仪表。主要耗能设备和装备系统,应按照整体优化的原则调整运行工况。
9.4.3 节能效果分析
本项目遵循节能管理与设计的标准和规范。总图布置在遵守防火防爆间距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工艺流程,进行合理布局,最大限度提高土地利用率,节约土地资源。动力设施布置在离负荷较近的位置,以减少线耗。建筑上采用节能建材,并侧重于外饰面、保温、隔热、采光等整体功能性结构节能,做好建筑、采暖、通风、空调及照明系统的节能设计。选用节能灯具,采用多路集中控制系统,做到每个施工区域可独立控制。对耗能大的工序和设备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先进的节能环保设备。安装使用节水型设施或器具,不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用水器具。采取各项节水措施。通过以上各个环节节能措施的实施,并完善工厂能源管理体系,健全落实各种节能规章制度,本项目能实现明显的节能效果。

第十章 环境影响评价

10.1环境保护标准

遵照国家《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程序》,本项目为新建项目,需要结合项目选址对建设项目投产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简要说明或环境影响初步分析,并采取必要措施治理与该项目有关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10.1.1 环境质量标准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10.1.2 污染物排放标准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大气污染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96);
《工业企业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
《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

10.2项目周围环境质量现状

1、环境空气质量
项目所在地空气环境质量级别均达到国家II级标准。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三项指标均达到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二级标准。
2、地表水环境质量
项目所在地地表水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Ⅳ类水质标准。
3、声环境质量
项目所在地区域声环境质量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3类区标准,声环境质量现状较好,区域环境噪声质量和交通噪声质量均满足相应的声功能区要求。

10.3主要污染因素分析

10.3.1施工期污染分析
本项目建设标准生产厂房,施工期污染仅为设备安装产生的噪声及包装废弃物。
10.3.2运营期污染分析
本项目在运营期间的主要污染物包括生活污水、噪声、生活垃圾及工业固体废弃物等。

10.4主要污染防治措施

10.4.1施工期污染防治措施
1.环境空气影响分析
粉尘是施工期对环境空气有影响的主要因子。
一般可以采取以下污染防治措施:
①开挖作业时对作业面和土堆适当喷水,使其保持一定的湿度,可以减少粉尘量。资料表明,在施工场地每天洒水抑尘作业4~5次,其扬尘造成的TSP污染距离可缩小到20~50m范围。
②对施工现场实行合理化管理,使砂石统一堆放,尽可能减少堆放数量,并加棚布等覆盖;水泥等粉状材料运输应袋装或罐装,禁止散装;混凝土搅拌应集中在棚内,尽可能做到封闭搅拌;有条件应采用商品混凝土进行施工。
③谨防运输车辆装载过满,并尽量采取遮盖、密闭措施,减少沿途抛洒;
④施工现场要设置不低于1.8m的遮挡围墙或围板,缩小施工粉尘扩散范围,当风力大于五级时应停止施工,并对堆存的砂石等建筑材料采取遮盖措施。
⑤落地残料应一车一清,不能形成堆积现象,出工地的车辆应冲洗轮胎,以防泥砂带入环境。
⑥施工现场路面应实施硬化,工地出入口外侧10m范围内用混凝土或沥青等硬化,出口处硬化路面不小于出口宽度。
⑦施工期间产生的废材料、砖石、余土及余渣等若不能及时清运,应当妥善堆放,并采取防泄漏、防扬尘措施。
⑧施工现场不得燃烧建筑废弃物、油脂,施工人员生活燃料应采用清洁能源。
2、噪声环境影响分析及防治对策
为减轻施工噪声对声环境质量的影响,消除对环境敏感目标的影响,建议采取以下控制措施:
①加强施工管理,合理安排施工作业时间,严格按照施工噪声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严禁夜间进行施工作业。若确需夜间连续作业施工必须经过环保管理部门的批准。
②施工机械应尽可能放置于对厂界外造成影响最小的地点。在满足施工要求的前提下,尽量使高噪声作业周期长的施工机械或设备的作业点远离保护目标。在施工场界建立隔音墙,以减少施工噪声的影响。
③以液压工具代替气动工具。
④在高噪声设备周围设置掩蔽物。
⑤尽量压缩工区汽车数量和行车密度,控制汽车鸣笛。总之,施工单位应严格执行《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中的规定,合理安排施工时间,进行文明施工,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3、施工废水
建设项目施工期产生的废水包括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和施工本身产生的废水。施工现场必须建造集水池、沉砂池、排水沟等水处理设施,对施工期废水应分类收集,按其不同的性质作相应处理后。施工现场发现有积水应及时清理,排水管道发现有堵塞现象要及时疏导。基坑中抽排的泥水和场地的污水经沉淀澄清后再排放。临时食堂排放的生活废水可设置简易的隔油池;临时厕所排水也应通过化粪池处理后排放。
总之,施工期应对不同性质的废水分别处理后才可排放。
4、施工垃圾的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垃圾主要包括:施工产生的建筑垃圾及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
要合理确定施工期,避开降雨季节施工可避免土壤和水蚀流失。施工期应备齐防止暴雨的挡护设备,如盖网、苫布等,在暴雨来临前覆盖施工作业破坏面,可防止土壤流失。对产生的建筑垃圾和渣土应及时清运,不能及时清运的应当妥善堆放,并采取防溢漏、防扬尘措施。运输车辆应当设防撒落、飘扬、滴漏的设施,如采取密闭或者加盖苫布等防范措施,按规定的运输路线和运输时间,将废渣倾倒于指定场所。
10.4.2运营期污染防治措施
1、废水污染防治措施
项目废水主要为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满足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表4中规定的三级标准,同时满足污水处理厂接管标准,经市政截污管网排入该污水处理厂作进一步处理,
2、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本项目选用低噪声型号设备,所用设备均匀分布在车间内,合理布局,对高噪声设备采用隔音措施。车间采用安装隔音门窗,通过厂房隔音和距离衰减后,预计厂界环境噪声达到GB12348-2008《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3类标准,即昼间≤65dB(A)、夜间≤55dB(A)。项目周边无居民等环境敏感目标,所以项目投产后,设备噪声对区域声环境影响很小,不会产生扰民问题。
3、固废污染防治措施
本项目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生活垃圾以及生产废料等。
生活垃圾由开发区环卫部门收集处理,日产日清。
生产废料不能回收使用的可交由有资质的单位处理。
经以上方法处理固体废弃物后,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10.5绿化

在绿化方面需注重点、线、面的结合,采用“乔、灌、花、草”相结合的多层次复合绿化系统,合理分配高大与低矮植物的布设,对绿化树种进行筛选,选用具有较强的抗污染能力、净化空气的能力、适应能力强、容易繁殖、移栽和管理的防污绿化植物。

10.6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本项目通过在运营期加强管理,严格按照有关标准执行环保措施,不会对环境造成很大影响。本项目建成后加强环境管理监测工作,配置专业环保管理人员,负责全公司日常生产过程中的环境管理监测工作,使废水、噪声、固废等达标排放。
------分隔线----------------------------